:::

攔河堰及附屬工程

  • 資料來源中水分署
開闢洪荒

攔河堰設計功能主要為引取河川逕流,如無特殊地表地貌,一般均以地質地形狀況,選定最佳引水地點為工程佈置。惟本計畫堰址已有集集大橋及「開闢鴻荒」一級古蹟,故工程佈置必須將此重要地貌因素一併列入考量。 

     集集大橋為區域重要交通幹道,且無其他替代道路,拆除重建費用高昂,施工中於濁水溪本槽設置臨時施工道路更不易,故決定不予拆除,換言之,攔河堰工程設計必須與集集大橋結合,且不影響其安全與機能。為攔河堰設計與集集大橋結合,設計上採取堰軸線與集集大橋軸線平行,以使洪水流線垂直大橋,減少側向衝擊橋台。

     溢洪道洩洪口與大橋橋孔相吻合,並使洩洪時靜水池水躍前水位順利穿越大橋,如此,橋面將可完全避開洪水衝擊。大橋橋台與溢洪道閘墩結合且在一直線,以避免橋台受洪水衝擊。橋台基礎沉箱與靜水池護坦結合,可確保橋台基礎結構安全。基此,攔河堰溢洪道之孔寬與孔數應配合大橋橋孔佈設大致可決定,惟為避開「開闢鴻荒」一級古蹟,溢洪道孔數須比規劃孔數減少一孔,北岸進水口位於原河道深槽,故原規劃方案均須配合調整修正。

     「開闢鴻荒」一級古蹟是否原地保留,正反兩面意見互異,一直為爭議性問題,該古蹟位於集集大橋正下方,周邊環境實很難與一級古蹟相稱,原規劃單位建議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將古蹟原狀上移20-30公尺,與攔河堰宏偉建築相輝映。前人開闢鴻荒,今人延續其功業,心境本是一致的,惟古蹟主管機關與專家決定原址保留,工程單位必須遵守,且在古蹟主管機關許可範圍將其周邊環境重新整理,以期與攔河堰整體環境結合。

     一般攔河堰佈置會先決定進水口位置,惟集集計畫攔河堰堰軸與溢洪道設計須配合集集大橋,故兩岸進水口佈置只得配合堰軸與溢洪道設計。進水口引水量為台灣最大,世界亦少見,規劃設計階段,是否依一般攔河堰採單一進水口或南北各設進水口之特殊設計進行討論,最後考量單一進水口設計引水量實在太大,進水口與排砂道結構物規模頗巨,引水與排砂效果均頗難掌控,下游沉砂池面積廣闊,排砂道佈置複雜,且須將部分水流橫越濁水溪至對岸,以上錯綜問題,世界現有設施前所未見,亦不易解決;另考量進水口上游原河道進入庫區經常維持南北兩主槽,且南北岸用水差距不大,並經水工模型試驗印證,採南北進水口佈置,配合溢洪道、排砂道操作,進水口引水機能可正常維持,故最後決定仍採用兩岸各設進水口,惟如何利用洪水退水期間排砂,維持兩岸主槽,操作人員須累積經驗,做最佳排砂時機之掌握。

     庫區周邊防洪工程須配合攔河堰辦理完成,原規劃劉厝圍堤與台3丙線相鄰,林尾圍堤與台16線相鄰,番子寮圍堤與集鹿大橋南岸引道相鄰,如此,不但可增加庫容,且可與周邊整體環境相襯,惟於用地徵收說明會,遭受百姓反對,只得修正配合當時現況河岸,亦為目前完工佈置。惟此狀況造成周邊形成多處低窪地,排水與土地利用均不佳,且為攔河堰周邊大環境之一大缺陷,故進行整體大環境整理。重大工程計畫周邊環境與土地利用配合計畫一併進行重劃,創造最大之附加價值,乃為良策,惟周邊土地均為私有,如地方政府配合重大工程計畫進行都市重劃,相信對地方發展有重大助益。